2016年上映的中美合拍大片《长城》由张艺谋执导,马特·达蒙、景甜等主演,以中国古代长城为背景,融合奇幻与动作元素。影片以‘饕餮攻城’为核心设定,试图通过好莱坞工业体系展现东方文化符号。上映后引发两极评价:国际观众惊叹于其色彩美学与战争场面,而国内观众则对剧情逻辑和人物塑造提出质疑。本片作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重要尝试,其文化输出意义与商业成败值得深入探讨。
东西方碰撞的奇幻史诗

影片将长城重构为抵御60年一现的怪兽‘饕餮’的军事要塞,五军体系(熊、鹤、虎、鹰、鹿)对应中国传统五色与兵种分工。张艺谋标志性的团体操式美学在‘孔明灯送别’等场景达到极致,但西方编剧主导的剧本使得‘信任与牺牲’的主题呈现略显生硬。历史学者指出,片中‘黑火药发明权归属’等情节存在明显史实谬误。
电影工业化的里程碑式实验
作为当时中国投资最高的电影(1.5亿美元),影片启用ILM等顶级特效团队,打造出10万饕餮攻城的数字奇观。制片人透露,仅‘磁石战术’段落的流体模拟就耗费9个月。但过度依赖CG导致实景拍摄占比不足30%,与张艺谋早期作品《英雄》的实景美学形成反差。该片为中国剧组建立了完整的英文剧本翻译、跨国日程管理等标准化流程。
文化符号的跨语境解读困境
北美版海报突出马特·达蒙引发‘白人救世主’争议,实际剧情中其角色更多作为观察者存在。片中‘殿帅牺牲’场景的秦腔唱段在西方观众问卷中获高达87%的‘印象最深时刻’,但多数人无法理解‘魂归长城’的象征意义。人类学家认为,饕餮‘贪食’特性与当代消费主义的隐喻未被充分挖掘。
市场表现与产业影响
全球票房3.34亿美元中,中国贡献1.7亿(约合人民币11.7亿),但北美票房仅4554万。值得注意的是,影片推动了中国‘完片担保’制度的建立,其4K/3D/IMAX全格式制作标准成为后来《流浪地球》的技术参照。衍生品开发中,五军铠甲手办在欧美众筹平台超额完成300%,显示视觉设计的成功。
《长城2017》作为文化混血产物,其技术成就与叙事缺陷同样明显。它证明了中国电影工业已具备国际级制作能力,但核心叙事权的缺失导致文化表达碎片化。对后来者的启示在于:视觉奇观必须与扎实剧本、准确的文化转译相结合。正如张艺谋受访时所言:‘这就像用西餐厨具做宫保鸡丁,火候的把握需要更多实践’。该片值得以辩证视角重新审视其在电影史中的特殊坐标。